最近在折腾爬虫项目的时候,发现代理IP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记得刚开始用的时候,花了一百多块钱买了个号称高匿的套餐,结果第二天账号就被封了。气得我直接找客服理论,人家轻飘飘地回了一句"可能是您使用方式不对"。
说到代理IP的类型,真是五花八门。HTTP代理、SOCKS5代理、数据中心IP、住宅IP...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简直一头雾水。后来才发现,选代理就跟选对象似的,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,关键得看合不合适。比如爬电商网站,用数据中心IP分分钟被识别,但换成住宅IP就稳多了。
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代理IP速度慢得像蜗牛。我问他用的哪家的,他说是某宝上买的5块钱一个月的。我当时就笑了,这价格连服务器电费都不够,能好用才怪。后来给他推荐了几个靠谱的商家,速度立马就上来了。所以说啊,贪小便宜吃大亏这话一点不假。
说到速度,不得不提地理位置的问题。之前有个项目需要抓取日本网站的数据,用了国内的代理,延迟高得吓人。后来换成日本本地的代理,速度直接起飞。这让我想起去旅游时的经历,本地人带的路总是比导航快,代理IP也是这个道理。
验证代理IP是否有效是个技术活。刚开始我傻乎乎地用浏览器一个个试,后来发现可以用Python写个脚本批量检测。不过要注意频率,有次我开100个线程狂测,直接把人家服务器搞崩了,账号也被封了。现在学乖了,控制在10个线程以内慢慢来。
说到被封号这事,真是血泪史。有次爬数据太猛,一个小时发了上万次请求,结果不仅代理IP被封,连目标网站都把我拉黑了。后来才知道要控制请求频率,最好还能随机间隔,模拟真人操作。这就跟追姑娘似的,太热情反而会把人家吓跑。
代理IP的匿名性也是个坑。有次测试时发现,明明用的是高匿代理,目标网站还是能获取我的真实IP。排查了半天才发现是WebRTC泄露了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偷吃零食,以为擦干净嘴就没事了,结果衣服上全是饼干屑。
维护代理IP池是门学问。刚开始我觉得买来的IP能用一辈子,结果第二天就失效了一半。后来养成了习惯,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,失效的及时更换。这就像养宠物,不花时间照顾迟早会出问题。
有个项目需要长期稳定运行,我就琢磨着自建代理服务器。租了几台VPS,架设了Squid,结果维护成本比买现成的还高。这就跟做饭一样,偶尔下厨是乐趣,天天做饭就成负担了。
说到成本,代理IP的价格真是天差地别。见过最贵的要十几美金一个,最便宜的几乎白送。但经验告诉我,价格中游的品质往往最稳定。这让我想起买车,超跑买不起,二手车又怕坏,中档车刚刚好。
使用代理IP最怕遇到蜜罐。有次爬数据时突然收到律师函,吓得我赶紧停了项目。后来才知道是进了对方设的陷阱。现在学聪明了,先用少量代理测试,确认安全再大规模上。
调试代理的时候,日志记录特别重要。有次请求失败,查了半天才发现是代理服务器把User-Agent过滤了。现在我会把每个环节的日志都记下来,出问题时能快速定位。这就像侦探破案,线索越多破得越快。
最近发现有些网站会检测TLS指纹,普通的代理根本绕不过去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研究了各种浏览器的指纹特征,花了两周时间才搞定。有时候觉得做技术就像打游戏,过关斩将的过程虽然痛苦,但突破时的快感也是真的爽。
说到技术,不得不提代理的认证方式。用户名密码认证、IP白名单、API密钥...每种方式都有优缺点。我最喜欢用API密钥,方便又安全。不过得记得定期更换,有次密钥泄露,账单直接爆表。
移动端使用代理更麻烦。有次给APP抓包,死活连不上代理,后来发现是证书问题。折腾了半天才搞定,头发都掉了一大把。现在看到有人抱怨APP难抓包,我都特别能理解他们的痛苦。
代理IP的并发数限制也是个坑。有次买了号称支持1000并发的套餐,实际用到200就卡成狗。客服还振振有词说"理论值"和"实际值"不一样。气得我直接去论坛发帖曝光,结果发现好多人都被坑过。
末尾说说代理IP的法律问题。不同国家对代理的使用限制差别很大,有些行为在国内合法,在国外就可能违法。有次帮国外客户做项目,差点踩到红线。现在接活前都会先查清楚当地法规,免得惹上麻烦。
其实用代理IP最关键的还是经验和感觉。就像老司机开车,什么时候该加速,什么时候该刹车,都是长期实践积累出来的。新手可能会走很多弯路,但谁不是从菜鸟过来的呢?